携带不同电荷的云层相互接触后,迅速而强烈地放电,并产生巨大的轰鸣声,这就是雷电现象。雷电现象常常给地面事物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会致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蒲松龄在他的旷世名作《聊斋志异》中多次描述雷电现象。
聊斋名篇《娇娜》中有一段描述雷电现象的精彩情节,地点是荒郊野外,男主人公孔雪笠的妻子是狐仙,为了保护妻族躲过一场灾难,他按照狐族的指点,勇敢地拿起利剑,守卫在狐族生活的一座高大的坟墓门前。这天,阴云密布,雷电大作,风雨交加。孔雪笠被暴雨淋得视线模糊,雷声震耳欲聋。就在他努力支撑着自己的时候,天鬼伸出魔爪,从他身后的坟墓中把他妻子的姨表妹皇甫娇娜抓了出来,升向天空。孔雪笠见状,连忙举起利剑,纵身一跃,刺中天鬼。天鬼松开利爪,娇娜跌落。紧接着,一记暴雷袭来,孔雪笠倒地身亡。
雷电指的是雷鸣和闪电两种自然现象。人们常把这两种现象合称为雷电,是因为雷鸣和闪电往往同时发生。两种现象中危害较大的是闪电,孔雪笠死于电击,而不是雷鸣。当闪电击中人体后,有的人会产生麻木的感觉,有的人会被灼伤,还有的人则会直接丧命。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孔雪笠在纵身一跃的时候遭遇电击,当时他双脚离地,只要闪电在他落地前结束了放电;那么,电流仅仅经过了他的身体而没有形成回路,他是不会被电击致命的。孔雪笠是在落地以后遭遇了电击,电流穿过他的身体流向大地,形成了回路,他才因此殒命。
为什么闪电会击中他呢?这就和作者精心设计的故事环境紧密相关了。故事所在的环境是荒野坟区,这是狐狸常出没的场所,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孔雪笠纵身一跃的时候,他尽力用剑去刺天鬼,手臂也是尽量向上伸直。当他落地时,手臂还没有完全放下来,利剑的高度依然超过头顶。闪电自云层而下,最容易与地面上最高的物体接触,加上利剑又是金属,是导电体,所以孔雪笠就被击中了。
雷电对地面事物的伤害很大,防雷就成了人们生活中必备的常识。防雷,防的主要不是雷,而是电,它是“防止雷电造成伤害”这个概念的简称。有人发现,既然闪电容易与地面上较高的物体接触,那么在这些较高物体上安装电导体,把闪电的电流通过导体引入大地,那将使该物体免受闪电的袭击,于是发明了专门在雷电发生时引电入地的电导体,它就是避雷针。
显然,避雷针实际上是引电针。避雷针一般由不锈钢或镀锌圆钢制作,安装在高层建筑物的顶部。在避雷针之下,再连接金属避雷网线将电流引入地下。孔雪笠落地的那一瞬间,他高举的利剑使他变成了一根活避雷针。
蒲松龄在另外一篇聊斋小说《纫针》里写了三场雷击,第一场也是发生在荒野坟区。女主人公王纫针来给恩人夏氏上坟,正在坟前哭泣的时候,雷雨忽然大作,当即被雷击而亡。显然,跪在坟前的王纫针身边没有任何空间可以躲避,因而被击中。
可见蒲松龄非常清楚,雷击的时候,人如果成了所处地段最更高大的物体,就很容易被闪电击中。那么反过来,他也懂得如何躲避雷击。另一篇聊斋名篇《小翠》开头就写了一个避雷故事。有个孩子睡在室外的卧榻上,忽然雷霆大作,一只狐狸钻到了他的榻下躲过了雷击。这只狐狸就是小说的女主角虞小翠的母亲,狐仙虞母。虞母平时以人的形象临世,雷电来时却缩身为矮小的狐狸,便于寻找高大的空间庇身。
蒲松龄在小说中多次运用雷击特点和防雷知识来设计情节,这些情节从环境、人物活动、到闪电的特点等方面都与雷击的基本要素高度吻合,说明他那辈的一些古人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雷电知识,并积累了一些防雷经验。然而今天的很多人却缺乏基本的防雷常识。
2019年9月,江苏泰州的一名小学生在雷雨天跑到操场上去收国旗,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旗杆一般由不锈钢制作,短则八九米,长则二三十米。在雷雨天,伫立在操场上的高高旗杆其实就是一根避雷针,比高举利剑的孔雪笠更能引电。
小学生在雷雨天去收国旗可以说是因为他还没有物理知识,可有的大学生的物理知识也不见得比小学生多多少。今年7月,河南洛阳理工学院的两名学生也在雷雨天跑到操场上去收国旗。理工学院的学生居然也不具备最基本的防雷常识!
最可怕的是,不少媒体对这两桩雷雨天收国旗的行为是一片赞扬!当然,也有人指出雷雨天收国旗的行为不值得赞扬。
雷雨天要注意的绝不仅仅是不要接触旗杆这么简单,城市里还有路灯杆,部分农村、山区还有电线杆,这都是在雷雨天不能靠近的。孔雪笠和王纫针都是因为身处荒野而被雷击,所以在雷雨天,尽量不要呆在空旷的地带。操场比坟野更空旷,雷雨天跑到操场上,这本身就很危险。在雷雨天,要像虞母那样尽量寻找合适的空间躲避雷击,使自己不要成为地面上最高的物体。我们总不能比古人还不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