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的产生、防雷区域的划分、防雷设计应注意的雷电参数
来源:
|
作者:pmo663da6
|
发布时间: 2166天前
|
1900 次浏览
|
分享到:
做好太原防雷检测工作并不是只对防雷产品了解就可以了,也要对雷电有充分的认识,只有了解了雷电在辅以相应的防雷措施才能更好的防雷,本文介绍的是:雷电的产生、防雷区域的划分、雷电的参数等,希望大家能对雷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放电现象。在夏天的午后或傍晚,地面的热空 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的积雨云,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电荷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符号的电荷。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 二、太原防雷工程防雷区域的划分 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雷电电磁厂的危害程度),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 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 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 LPZ2: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进一步的衰减 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交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罩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经过这些交界面。图3-1是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SPD(Surge Protect Device):浪涌保护器的英文简称,公司内也叫做防雷器,用于保护设备接口免受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坏。在本文中,统一将SPD称为防雷器。 三、山西防雷工程防雷设计应关注的雷电参数 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1、雷暴日 为了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采用年平均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无论一天内听到几次雷声,只要有一次,该天就记为一个雷暴日,一天有多次,仍记为一个雷暴日。雷暴日数与纬度有关,在炎热潮湿的赤道附近雷暴日数最多,两极最少。。10月以后,除江南以外,其他地区的雷电活动几乎停止。(在本站防雷技术专栏里也有关于雷暴日的介绍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