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现代防雷体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现代防雷体系是在传统防雷技术的基础上充实了针对以信息系统为对象的室内防雷内容而形成的。现代防雷体系的要点是:在分析雷害途径的基础上,划分不同层次的防雷区域,采取拦截、分流、接地、等电位连接、屏蔽和布线等六方面进行防护措施,全方位、多层次,统筹安排,综合治理,使之大幅度的提高外部建筑物和室内信息系统的防雷可靠性。
二、防雷设计原则
一个完整的防雷系统主要包括外部防护(直击雷防护)和内部防护(雷电感应、操作过电压等防护)两部分组成,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的原则,把防雷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外部防护主要是针对建筑物本身以及其他与建筑物相连的外部设施,通过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网)实现直击雷防护;内部防护主要是供配电系统及电子设备的防护,除最基本的等电位连接和屏蔽等措施外,还必须安装电涌防护器(SPD)。
根据GB 50057-94(2000版)和IEC 61312-1的标准,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防护区:
LPZOA区: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雷击和导走全部雷电流;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LPZOB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珠半径对应的雷电流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没有衰减。
LPA1区: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OB区更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强度可能衰减,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LPZn+1后续防雷区:当需要进一步减小流入的电流和电磁场强度时,应增设后续防雷区,并按照需要防护的对象所要求的环境区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注:n=1、2…
防护措施的制定首先要查明所有需要防护的电子设备和防护区,以及对设备所需防护的等级水平进行评估。然后选择合适的放电泄流装置,建立一个电位补偿系统并确定正确的安装布线地点。
对于供电系统浪涌引起的瞬态过电压(TVS)保护,一般采用开关型或压敏型浪涌保护器(SPD)分级保护,从供电系统入口(变压器低压侧)开始逐步进行浪涌能量的吸收,对瞬态过电压分阶段抑制。在变压器低压侧电源输入端并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15kA(10/350μs)开关型浪涌保护器或In≥50kA(8/20μs)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在第一级保护区之后的各分区交界处或分配电箱处并联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20kA(8/20μs)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安装二、三级浪涌保护器;直流配电系统中根据线路长度和工作电压选用In≥10kA适配的SPD。